蓝喉拟啄木鸟

Megalaima asiatica   Latham
   

  195  浏览



形态描述

形态 (依据云南亚种描述,标本采自云南勐腊。)
成鸟 额、枕、后颈前半段血红色,头顶深蓝色,眼下和耳羽天蓝色,耳羽上有一粗大的黑色纵纹;后颈后半段、翕、背、腰、尾上覆羽、尾羽深绿色;飞羽黑色,从初级飞羽第3片起,每片飞羽的外羽片均有不同程度深绿色,越往里越多;初级飞羽外羽片端部有灰黄白色羽缘;次级飞羽内羽片具宽阔的灰黄白色羽缘。下体的颏、喉、前颈前半部的中央天蓝色,在前颈前半部中央的两侧,各有一血红色的斑;前颈后半部、胸、腹、尾下覆羽、两胁浅绿色。
虹膜红褐色;眼周裸出部橙色;嘴角褐色,先端近黑色,基部角黄色;脚灰绿色。
量衡度(mm,g)(注:见图1)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10)86.7 229.2 25.6 100.0 60.7 25.5
(80—92) (196—240) (24.1—26.9) (98—103) (58—63) (24.1—26.8)
♀♀(7)86.8 224 25.8 99.1 60.3 25.3
(78—97) (210—242) (24.8—28) (98—101) (58—62) (24—26.4)

鉴别特征

鉴别特征 通体概绿,头顶有两块朱红色斑,喉部浅蓝色,明显易见;翼和尾均短,飞行迟钝。

大小

量衡度(mm,g)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10)86.7 229.2 25.6 100.0 60.7 25.5
(80—92) (196—240) (24.1—26.9) (98—103) (58—63) (24.1—26.8)
♀♀(7)86.8 224 25.8 99.1 60.3 25.3
(78—97) (210—242) (24.8—28) (98—101) (58—62) (24—26.4)

生境信息

生态 蓝喉拟啄木鸟为树栖鸟,生活在海拔千余米以下的山谷、丘陵、平原等地的次生阔叶林或村落旁森林带,不见于阴暗稠密的原始森林内。
性不甚畏人,常静栖叶丛中,因其体羽几纯绿,故极难觅见。翼、尾均短,飞行迟钝。大多在树间飞动,少作长距离飞行。
每在拂晓太阳初升后,它们便忙碌地飞到果树上觅食。多单独活动,即使在繁殖幼鸟出窝后,成鸟与幼鸟的群集亦持续不久,而成散居状态。有时亦见到它们相聚,群集于1—2棵果树上,这不过是为了寻食之故。在冬旱季节,成熟的果树不多,就有许多种食果鸟混在一起觅食。如1959年1月2日,动物研究所的科考人员于云南西双版纳的勐混,见到它与蓝耳拟啄木鸟、鹎科的黑冠黄鹎、栗耳短脚鹎、黑鹎等混聚在一棵榕树上吃果。也曾于1958年11月16日中午,于云南西双版纳的勐腊地区,见到它与赤胸拟啄木鸟,山椒鸟科的赤红山椒鸟,和平鸟科的大绿雀鹎、橙腹叶鹎,卷尾科的古铜色卷尾、小盘尾,太阳鸟科的蓝枕花蜜鸟、黑胸太阳鸟,莺亚科的柳莺属小鸟,甚至还有鹰科的蛇雕等十多种大大小小不同的鸟在一棵盛开鲜花的树上活动。
此种鸟饱食之后便隐匿在乔木或亚乔木的密叶丛中呜叫,鸣声清脆而响亮,声似“bu-ga-r,bu-ga-r…”,历久不息。有时能静栖在枝叶中,独鸣达数十分钟或更长时间。它们常重复最后一音,不过软弱无力,有如“ga-r-r-r-r-r-”,酷似鸺鹠深夜的长啸声。冬季,它们显得寂静,不爱鸣叫,但在云南南部海拔较低的勐腊和允景洪等地,冬季仍常听到它们的歌声。
食物以野果为主,分析在西双版纳所采到的鸟胃,绝大部分为榕果(Ficus sp.),一胃含翅麻栗果。有人说它们也吃蛆和柔软昆虫,并剖一胃内有一条蜈蚣。分析在云南西部的5只鸟胃,其内含物也全为榕树果。
一般于4—6月间繁殖。巢营于阔叶林、杂木林或开阔村寨的枯树上,巢洞多筑于大树干或粗树枝内,离地1.5 m至7 m余,偶而也在高处的细枝上。巢口径约4—7 cm宽,隧道长10—30 cm,引入于径长10一15 cm的内室。巢室一般不铺垫任何材料,有时衬以松木碎屑、草本植物外皮、野草、羊毛等物。
每窝产卵3—4枚,偶见5枚。卵呈长椭圆形,有时一端稍尖,质细而致密。色全白,有的并具光泽,而有的却暗淡无光。
每年繁殖约两次,利用原巢产卵,但常另营新巢口。
雌雄轮流孵卵。当一鸟孵卵时,另一鸟常站立于巢洞探视巢口。天热时,常张开口。

繁殖特征

一般于4—6月间繁殖,巢营于阔叶林、杂木林或开阔村寨的枯树上,巢洞多筑于大树干或粗树枝内,离地1.5 m至7 m余,偶而也在高处的细枝上。巢口径约4—7 cm宽,隧道长10—30 cm,引入于径长10一15 cm的内室。巢室一般不铺垫任何材料,有时衬以松木碎屑、草本植物外皮、野草、羊毛等物。
每窝产卵3—4枚,偶见5枚。卵呈长椭圆形,有时一端稍尖,质细而致密。色全白,有的并具光泽,而有的却暗淡无光。
每年繁殖约两次,利用原巢产卵,但常另营新巢口。
雌雄轮流孵卵。当一鸟孵卵时,另一鸟常站立于巢洞探视巢口。天热时,常张开口。

国外分布
经济意义

经济意义 羽色青绿,甚为美丽,且鸣声轻快悦耳,又易于饲养,分布区内数量也不少,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观赏鸟。此鸟好食浆果,对植物扩散有益。从生物多样性角度出发,应给以保护。

分类讨论
引证信息
检索表文本

亚种检索表

头顶横带较窄,呈黑色,有时沾蓝…………………………………………指名亚种 M.a.asiatica
头顶横带较宽,全为蓝色………………………………………………云南亚种 M.a.davisoni